媒体聚焦

工作动态 文化建设 媒体聚焦 公告公示
【四川新闻网 学习强国】领航中国·天府向“新”力 | “01号”工程 向“xin”而生
发布时间:2022-09-13 19:28:00

1663133539262170_副本.png

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图片由天府兴隆湖实验室提供)


兴隆湖畔,晨光微熹。青年科研人员陈双成结束了湖畔的5公里慢跑,骑上单车向天府海创园驶去;人事主管王静提前布置好面试场地,为一整天的招聘作准备;总工程师杨虎快步走进会议室,各科研团队负责人已经到位……上午9点,忙碌的气氛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全新的一天就此开启。

作为天府新区“01号”工程,同时也是天府实验室体系首个揭牌的实验室——天府兴隆湖实验室眼下已正式入轨运行。

从无到有、从零到一,在过去短短的300多天时间里,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如何从一支四川面向国家战略要求布局的 “预备队”,快速发展为锻造国之重器、拔节生长的科技创新“先锋队”?


向“兴”而行:光电“新星”落户兴隆湖

沿着全球最长的城市中轴线一路向南,来到距离成都市中心40多公里外的天府新区。鹿溪智谷科智路的尽头,一座红灰相间的建筑充满现代感、科技感,引人驻足。这里是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已投入使用的微纳光学研究中心。道路的另一侧,5.3万平方米的亚波长研究中心主楼钢结构已基本搭建完成,施工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聚焦信息光子学、能量光子学等光电领域前沿科技,天府兴隆湖实验室从谋划初期便“胸怀大志”,剑指世界一流光学工程研究中心。

“兴隆湖实验室能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快速形成科研条件,这主要得益于四川省以及成都市、天府新区提供的良好政策与条件支持。”说到这里,天府兴隆湖实验室总工程师、研究员杨虎语气振奋。


dc73a983a4d142288dedb3f7ce59d491.png

天府兴隆湖实验室总工程师、研究员杨虎


支持力度有多大?深耕光电科研领域30多年的杨虎用了“前所未有”这个词来概括。

“比如下放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权限、为引进人才专门设置‘青城计划’‘峨眉计划’的前置项目等等。”杨虎介绍,一年以来省市区各部门都主动递出政策“橄榄枝”,与实验室共同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如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与激励作用。

除了科研平台的高质量建设、人才政策的突破创新,给杨虎触动最深的还有天府新区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会议的间隙,他偶然间聊到的一个“题外话”引发了现场科研人员的共鸣。

“上个世纪我们搞科研的地点曾经到过雾山乡、牧马山,比较偏远,有一些年轻人报到第二天就离职了。但到了天府新区,几乎所有的求职者都对实验室这里的环境赞不绝口,都想在这附近安家置业。”杨虎说到。


创“新”赛道:解决国家的“卡脖子”难题

陈双成就是杨虎口中计划在天府新区安家的科研人员之一。今年3月,陈双成加盟天府兴隆湖实验室,从事光学通信方向的科研工作。

坐在实验室的操作平台前,陈双成不断调整眼前光学仪器的参数,时刻关注着屏幕上光谱图的变化,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让他忽略了耳边响起的散热风噪声……陈双成说,能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合作,在学界“大咖”的指导下心无旁骛地开展试验研究,自己对目前的工作状态很是满意。

说到离乡背井从陕西来到四川的原因,陈双成用两个词总结:实验室给予的“使命感”与“氛围感”。

光学是最前沿的学科之一,尤其是当国家的工业体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超高精度的加工、检测均需要通过光学手段实现。而眼下,我国在光学领域正面临着一系列的“卡脖子”难题。

“天府兴隆湖实验室所承担的使命之一,正是在工程光学领域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技支撑。”说到“使命”两个字,“95后”的陈双成提高了音调,挺直了腰板。


75a76aee850c4a3ab72732b7cedf58d4.png

天府兴隆湖实验室科研人员陈双成


而回忆起第一次来天府兴隆湖实验室面试,陈双成印象最深刻的是一路所见。

“从地铁站走过来,有群贤路、集萃路、科智路,给人求贤若渴的感觉。斑马线画的是化学分子式、二进制代码、博士帽、显微镜,也能感受到对我们科研人员的用心。”在陈双成看来,实验室所在的西部(成都)科学城片区科研机构林立,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感,这是吸引高层次科研人员落户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陈双成所说,沿着群贤路和鹿溪河,目之所及,一家家科研机构、科技企业,一个个重量级科学装置拔地而起。

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已揭牌运行;

清华、上海交大、北京理工等56个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已入驻,国科大成都学院即将投用;

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3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中科系、中核系等国家级科研机构25家,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单位已全面搬迁入驻;

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跨尺度矢量光场时空调控验证装置、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实验平台等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推动布局

……

连点成片,西部(成都)科学城三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形成巨大的创新聚合力。


核“心”竞争:“揭岗挂帅”吸引高层次人才

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那如何吸引更多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入实验室?这是人事主管王静眼下最关注的问题。

在上下午连轴转的面试间隙,王静抽出了短暂的时间接受采访。翻开她的工作日志,详细地记录着每位求职者的信息。求职者大都毕业于国内外重点高校、来自沿海发达地区的科研机构、知名科技企业等等。

从去年底首次发布岗位需求,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已累计对120多个岗位进行了“揭岗挂帅”,总共收到2万多份简历,录取率大约是千分之八,可谓真正意义上的“百里挑一”。

“招聘安排得密不透风,每周平均有3-4场面试,有时甚至只能安排在周末。”王静笑着说。

1663133911101229.png

天府兴隆湖实验室人事主管王静


事实上,王静也是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之一。加入实验室之前,王静就职于之江实验室,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我2018年研究生毕业于电子科大,对成都很有感情。去年看到实验室招聘,匹配的人才政策很好,我第一时间就投递了简历。”王静举例说,因为自己是硕士学历,来到天府新区工作满9个月后就能申请“天府英才计划”,能享受10万元人才补贴。

王静介绍,不到一年时间,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已经吸引了国内外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和青年学者参与工作,聚集了包括院士、杰青、优青在内的近百名科技人员。

而放眼整个西部(成都)科学城片区,已吸引以院士和国家、省、市人才计划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2000名。


ed820bb1746d4587ae632f5ccee1d6f5.png

天府实验室坐落在西部(成都)科学城片区(图片由天府兴隆湖实验室提供)


下午8点,采访接近尾声。天府兴隆湖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

陈双成和他的同事们还在跟仪器上的数值“较劲”;王静刚刚整理完厚厚的面试记录;杨虎早已安排好科研团队接下来的重点任务……探索新型科研机构的发展模式,无旧例可依,无旧法可循,对于他们而言,每天都是全新的挑战。

但追梦的脚步不会停——在领航中国自主创新的道路上。


【记者手记】

2021年6月,天府实验室正式揭牌。作为天府实验室序列首个正式投入运行的实验室——天府兴隆湖实验室从去年10月正式运行以来始终备受关注。

时隔一年多时间,记者再次来到天府兴隆湖实验室采访,这里悄然发生着巨大变化。实验室进门处的LED大屏上滚动播放着300多天以来的重要节点,“‘兴’光不负赶路人”7个大字的主标题格外吸睛。

经过近一年的艰难探索,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在重点任务、平台建设、人才队伍、成果转化等方面都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已承接国家任务3项,省部级科研任务3项。

——4.5万平方米实验厂房及科研设施已验收投入使用。

——吸引了国内外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和青年学者加入。

——与中电集团、华为战略研究院、川藏铁路创新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共同产业化相关工作,服务四川省、甚至成渝区域的产业发展。

采访中我们发现,在鹿溪智谷、兴隆湖畔,围绕西部(成都)科学城而建,像天府兴隆湖实验室这样的科研机构不在少数。随着一个个创新载体破茧而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策源地正在悄然成型。

这,不只是天府新区前进的动力,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底气!

Copyright © 2018 网络通信与安全天府兴隆湖实验室.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3003169号-1